二十五章(1 / 3)

待茅屋和土墙完工时,时间已经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暑。

天气变得更热了。

三面土墙将厨房、茅厕、菜地和山洞都围了起来,自成一方小天地,她们晚上也不用老是担心会有野兽破门而入,一家子睡得更踏实了。

而且自有了茅厕,山洞里的怪味也彻底消失了,一家人的生活变得舒坦了许多。

待她们将新屋子都归置妥当后,便开始准备答谢的事宜了。

阿叔们之前已经感谢过了,现在就剩大姨和姨父他们了。

尽管家里粮食有限,但她们一家仍然决定拿出一些粮食来准备一桌饭菜,刚好也趁着这个机会感谢大姨一家这么久以来对她们家的照顾和帮助。

哦,对了,还有冬生哥。

之前她家在建房子时,冬生哥虽然没有来帮忙,却给了她们家两只野鸡,还是活的。

要知道这个时候还能随意给他人食物的,都是彼此最亲近之人,冬生哥此举简直让阿爹阿娘大为感动。

毕竟大家现在对粮食都很紧张,就像那些来帮忙的阿叔们一样,除了午饭在她们的劝说下会喝一碗稀粥补充一下体力之外,她们做得饼子几乎都没人碰,更别说留下来吃夕食了,他们都是回自家吃。

用阿叔们的话来说,他们是来帮忙的,可不是来吃空她们家粮仓的。

可见那两只野鸡多贵重了,这也怪不得阿爹阿娘这几日但凡瞧见了冬生哥都要上前关心几句。

当然她们也没舍得吃,两只野鸡一直关在笼子里,这次正好能用上。

慧娘她们为了准备这顿饭,还特意拿出今年刚收的新小麦用来做麦麸粑。

不过她们家的所有小麦还都是麦粒,要想用来日常做饼子、吃食什么的,还需要先将麦粒碾碎磨成粉才行。

提前向大姨打听了村里石磨的位置,慧娘跟着阿爹阿娘扛着四袋小麦一早就过去了,其中的三袋小麦是阿爹从镇上买回来的陈小麦,刚好一块碾磨了供她们日常使用。

山里的石磨比慧娘以前在村里见到的要小上一些,或许是因为山里没法用驴子来拉磨,只能靠人力,所以做的小一些也方便使用。

阿爹负责拉磨,慧娘负责将小麦放进磨盘中间的洞口里,阿娘则用棕树皮做的巴掌大的小笤帚沿着磨槽将小麦粉慢慢扫进麻袋里。

新小麦比陈小麦磨出来的麦麸面色泽要更好一些,麦香味也更浓,所以阿娘单独拿出一个布袋用来装新小麦的粉,陈麦则混在一起碾磨。

第一遍磨出来的小麦粉还很粗,还需要再碾上两三次才行,不然蒸出来的麦粑会特别拉嗓子。

这样直接磨出来的小麦粉也就是麦麸面,色泽暗淡,面粉呈黄褐色,尽管多磨上几次,做出来的饼子和麦粑仍然会有颗粒感。

不过有条件的人家会将里面的麦麸用筛子过滤掉,剩下的就是白白净净的白面,用白面做出来的馒头和饼子软和细腻,还带着一股回甜味。

但像慧娘她们这样的人家,是没有人会浪费麦麸的,只有碰上丰收年,才会磨上一些白面用来逢年过节吃。

待四袋小麦分别碾磨完后,阿爹和阿娘一块抬起上面的磨盘,慧娘用小笤帚将磨盘中间残留的小麦粉扫进磨槽里,一遍又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直到石磨上没有一点小麦粉,她们才开始返回山洞。

阿娘舀出尖尖的三大碗小麦面,加入之前从大姨家拿来的老面,再往盆里加上清水。

只见阿娘双手不停搅拌揉搓,不一会儿一个光滑的大面团就出来了。

慧娘手劲还不够,一时半会儿还赶不上阿娘的手速,不过再过几年,她相信她也可以。

在和好的面团上面再盖上一层纱布,差不多放上两个时辰就发酵好了,现在气温高,时间也许会更短。

趁着面团发酵的时间她又跟着阿娘一块去旁边的树林里摘桐树叶。

用桐树叶包的粑粑带着一股树叶天然的清香味,这样包出来的麦麸粑也能更好吃。

以前在村子里的时候,她们每年端午都会去摘桐树叶来包糍粑,还会专门将炒熟的黄豆碾成粉用来配糍粑。

软糯的糍粑带着桐叶的清香,再沾上一点香喷喷的黄豆面,别提多香了。

这是只有在过节时才能吃到的美食。

可惜她家这段日子一直忙着建房子,今年的端午也就错过了,加上山里从来不种糯米,以后怕是再也吃不到了。

慧娘感到一点点遗憾,不过这次做的麦麸粑,也算是补上了。

村尾树林里有两棵特别高大的桐树,根深叶茂,不知已经在这深山里扎根了几十年。

听大姨说这样高大的桐树,山里还有许多,村里人的灯油全靠这些桐树结的桐果,这也为村里人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她家现在用的灯油也是大姨家用桐果榨出来的油。

她望着枝头上挂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