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开科举等待时机(1 / 2)

经过了将近三个月的谋划,第一场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在年节之前被各地发榜公布了。

这一下在楚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那些世家大都早在这几个月的时间之内了解,有关科举的事情,虽然说不少人都心有不甘,但是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乱说话的。

因为大多数的种下百姓对于这件事情忠心拥护,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朝廷给予他们的恩泽,只要自己的子孙后代足够努力,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虽然说那些世家大族比平民此地更加有优势,但是最起码从表面上看起来可举考试十分的公平,大家做着同一张试卷,能不能考得上全部靠自己的本事。

要知道这个年代大多数人都是遵循于上下有别的观念,阶级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放在以前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他们有了一线希望,已经让平民百姓很是满足了。

因为这件事是通过皇帝下旨公告天下的,所以不少人对于皇帝吕布都是感激在心,在吕布所到之处百姓都夹道欢迎,让吕布也感受了一把什么叫民心所向。

在这种情之下那些大族自然不敢跳出来说三道四,他们的态度也分成了好几种,有的人干脆不屑于参加这种考试,没有派出弟子参加,还有的要理智一些派出有些子弟试水。

极少数的家族则是表现的很是配合,陆鸿对于这些情况了如指掌,这时候是树立榜样的好时候,分化一部分,打压一部分,剩下的那一部分就看他们如何选了。

当然陆红心里面也很清楚,这些世家大族不会如此轻易的认输,但是随着局势一步一步的明朗,只要科举形成常例,那么以后有人想要改变的话,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过也有人趁机浑水摸鱼,根据钟会的回报,有些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存在私相授受的事情,但是陆鸿让钟会不要轻举妄动,而是将这件事情压了下来。

人对于疼痛的记忆是依据创伤大小来决定的,既然要出刀就要在一定时间之内形成震慑,这样才能起到惩前毖后的效果,如果要是一个个的进行查处。

一来太过于浪费人力,二来行政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陆鸿想要顺藤摸瓜,找出来更多的人一网打尽,并且警告那些世家大族这个不要在科举的事情上做文章。

同时也可以借机提出来,加强官员的个人道德品质和操守的审查,并借机推广新儒学。

而且陆鸿给出的科举制度侧重专业性,借鉴了唐朝六科取士的方式,在考题之中既有论政的文章,也有具体的事例分析,考试难度也是逐渐增加,以六科为基础进行拓展。

如果要是单纯的分科考试,对于官员的整体能力的考核达不到要求,同时也允许一些才华横溢的偏科之人,可以允许依照规矩进行特招,不过这些人只会担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务。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担心,将来的朝廷主要官员太过于务虚,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门槛。

随着第一场科举的结束,查到因为不守孝道,行为不检的考生三百余人被取消省试的资格。

对于那些通过提前得知考题,而获得成绩的学生,陆鸿没有出手,他在等待更为合适的机会。

人心总是贪婪的,通过歪门邪道进入考场的学生,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继续走下去。

另外陆鸿也是想要看一下政事堂那边的反应,有些事情诸葛亮他们也会提前想到的,毕竟这件事始终是属于政事,所以陆鸿需要给诸葛亮他们一些时间,看他们怎么处理再说。

虽然说在大体目标上,诸葛亮跟陆鸿的想法保持一致,不过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诸葛亮更加注重效率,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诸葛亮在巴蜀的治理颇有成效。

要不然的话,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早就把巴蜀给拖垮了,主要也是因为陆鸿觉得时间紧迫,现在的吕博已经成年,长女吕宁都已经一岁多了。

现在看来陆鸿的位置超然,但也就是因为这样,他就需要更加注意,一旦将来有什么事情发生,陆鸿就需要把朝政交到吕博的手上,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

不管陆鸿愿不愿意,他都需要这么做,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就像是当年张居正和明神宗朱翊钧之间的纠葛一样,张居正可是在朱翊钧小时候就开始教导。

但是等到张居正死了以后,朱翊钧就彻底放飞自我了,虽然说这里面有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对抗,但是这也说明另外一件事情,在权力面前,任何亲情都显得十分苍白。

当然这也并不是常见的事情,虽然以陆鸿的目光看来吕博很大概率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也不会冒险,毕竟将来的天下还是有吕博来执掌,如果让他对于改革有什么抵触就不好了。

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政事堂跟吕博来相互影响,这样的话陆鸿还可以在旁边维持整个朝局的平衡,这些年陆鸿把自己能够想到的事情,都提前做好了安排。

至于将来效果如何,那也只能让时